《求是学刊》2023年第3期目录&摘要
《求是学刊》2023年第3期目录&摘要-人生就是搏尊龙
《求是学刊》2023年第3期目录&摘要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徐长福
中国的全球方位与现代化实践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地理观的一个探讨
邹广文 王 璇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境遇
谭 波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治论”理念解读
柴文华 于 跃
中国哲学史学溯源:先秦学术史论著的学术立场
田巨为 魏义霞
论张锡勤先生对梁启超心学思想的研究
□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范从来 吴 曈
资本市场开放的市场效应及其优化
王正新 严祥武
数字鸿沟与贸易距离弹性:“距离之谜”的再探究
马秉鑫 金哲松 杨 军
设立自贸试验区改善城市碳排放了吗?
谢永刚 孙 磊
黑土地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保护的动态评价研究
□ 新兴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齐爱民 罗 炜
论刑法典规制范式视角下非法数据跨境传输罪的确立
李巨洋 蔡道通
“一分为二”方法视域下虚拟财产保护的体系性思考
——以盗取虚拟财产定性为切入点
郑 飞
论数字时代的刑事抽样取证
□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
王学谦
让现实体验插上神话的翅膀
——莫言《罪过》的魔幻叙事及其与鲁迅文学的互文性分析
□ 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本期专题:杜甫接受研究
高明祥
钱谦益论诗诗对杜甫《戏为六绝句》的承传与新变
周 芳
“矫变”的智者与“阔壮”的心性:论郑珍对杜甫的新阐释
□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刘骏勃
试论通史与普世史的区别
——以王夫之和鲍修哀的史学著作为对象
本期论文速读
求 是 学 刊
中国的全球方位与现代化实践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球地理观的一个探讨
徐长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勾勒了全球现代化格局的四个“从属于”,包括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其间,中国被置于从属的一方。这可以称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球地理观,“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其基本架构。在后来的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注意到了美国从东向西对太平洋西岸即亚洲东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影响,也注意到了俄国从欧洲到亚洲的扩张,包括对中国领土的侵吞,还注意到了作为亚洲近邻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但这些情况都很难纳入他们的“东-西”架构。为了更加确切地厘定中国的全球方位,有必要将上述架构升级改造为立足于中国的“东(南)-西(北)-中”架构,它以“东-西-中”向度为主,兼顾“南-北-中”向度,东(南)指从海路而来的欧、美、日等国,西(北)主要指从陆路而来的俄国,它们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全球处境。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全球方位;现代化
求 是 学 刊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境遇
邹广文,王璇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共时性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征与规律。从历时性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经过长期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式现代化,以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式现代化,由此才能有效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性发展进步,并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时代境遇;实践路径
求 是 学 刊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治论”理念解读
谭波
习近平法治思想“治论”理念内含“法治论”“治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论”等有机组成部分,其围绕“法治”和“治理”衍生诸多新范畴,且新范畴及其关系在运行中表现形式多层多元。国家治理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有互动关系。“治理”体系在“法治”体系的配合下形成国家综合治理、政治治理、经济和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文明治理、政党治理的不同场域及具体特征。“良法善治”对上述治理场域有不同的回应,包括宪法精神与合宪性审查、多元立法思路、法治监督和法治保障及全球“善治”、涉外“善治”和突发事件应对“善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论”所对应的现代化之治需要良法(治)善治(理)。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治论”;治理;法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求 是 学 刊
中国哲学史学溯源:
先秦学术史论著的学术立场
柴文华,于跃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论著,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立场。《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立场是儒家的,《韩非子·显学》的学术立场是法家的,《庄子·天下》的学术立场是儒道兼综的。三者不同学术立场的选择主要基于作者自觉的学派归属意识。《韩非子·显学》和《庄子·天下》对墨家和名家的批评所体现的是儒家哲学的情感意识和实用思维。至于《荀子·非十二子》的“同门相煎”主要来自于儒家内部的观念分歧。
关键词:
先秦;学术史;学术立场
求 是 学 刊
论张锡勤先生对梁启超心学思想的研究
田巨为,魏义霞
张锡勤先生对梁启超心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分别从心学之社会作用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两个维度对梁启超的心学思想渊源进行了解释,通过对思想与时代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梁启超心学思想的发展逻辑与脉络,进而又从宗旨与效果的辩证分析上对梁启超心学思想之历史作用进行评定。对于张锡勤先生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张锡勤先生对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之问题意识和方法论原则,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梁启超心学思想之时代价值和当代启示。
关键词:
张锡勤;梁启超;心学
求 是 学 刊
资本市场开放的市场效应及其优化
范从来,吴曈
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时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强化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借助恒瑞医药股价和中美大盘指数,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探究了外资流入a股的行为特征和市场效应。研究发现,境外资金流入有明显的稳定性和趋势性特征。在超预期突发扰动中依然保持理性,多采取逆势交易策略,资本市场开放并未引起股票价格的超调。同时,超额收益率验证了其聪明钱属性,具有信息优势的境外投资者入市提高了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此,文章就推进中国资本市场有序开放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境外资金;股票价格超调;陆股通
求 是 学 刊
数字鸿沟与贸易距离弹性:“距离之谜”的再探究
王正新,严祥武
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解释“距离之谜”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在akerman的理论框架下分析数字鸿沟对贸易距离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分析了其影响机制。之后利用wiod2016版数据库2000—2014年42个经济体的数据,在数字鸿沟视角下采用引力模型研究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2000—2014年贸易距离弹性稳定在0.85左右,在分解数字鸿沟的影响后,贸易距离弹性总体降低了67.2%,这说明数字鸿沟的扩大提高了贸易距离弹性,从而解释了贸易距离弹性不随信息通信技术进步而下降的“距离之谜”现象。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鸿沟扩大了贸易伙伴国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差异,降低了双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最终作用于双边贸易,使贸易距离弹性增大。在替换因变量为增加值贸易、更换数字鸿沟衡量方式、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仍然稳健。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验证了数字鸿沟是21世纪以来“距离之谜”现象的成因之一,在数字鸿沟视角下对“距离之谜”做出新的解释。
关键词:
数字鸿沟;距离之谜;贸易距离弹性;引力模型
求 是 学 刊
设立自贸试验区改善城市碳排放了吗?
马秉鑫,金哲松,杨军
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设立自贸试验区是否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转型,目前仍未得到学术界关注。文章基于2008—2018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系统研究了设立自贸试验区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以期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之后的回归结果显示,设立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等渠道显著降低碳排放,对于沿海自贸试验区以及第三批次自贸试验区而言,这种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此外,设立自贸试验区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设立自贸试验区增加了临近城市的碳排放。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评价自贸试验区政策效果的研究维度,同时也为我国推动贸易、投资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经验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
求 是 学 刊
黑土地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其保护的动态评价研究
谢永刚,孙磊
“黑土地经济”是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即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5%,而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33%以上;黑土地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黑土地经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重新构建黑土地保护的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它是正确评价正在进行中的黑土地保护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的“有机试纸”,也是为黑土地科学“把脉”,助力黑土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目前已具备开展黑土地保护动态评价的政策和环境条件;通过因地制宜且合理的指标选择、体系构建及动态评价法方法的运用,在实践上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对进一步完善黑土地保护动态评价工作,提出了提高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能力,需要激励农民积极参与黑土地保护过程的评价和监督活动等若干策略。
关键词:
黑土地;高质量发展;指标评价
求 是 学 刊
论刑法典规制范式视角下
非法数据跨境传输罪的确立
齐爱民,罗炜
在数字经济时代,刑法面临新的挑战,国内外大型数字平台公司为了商业及其他目的,往往会针对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等关键数据实施无限制数据收集并通过各种途径传输至国外的非法行为。此类非法数据跨境传输行为侵犯了国家数据主权、妨害数据管理秩序、危害国家安全,刑法必须及时作出回应并予以规制。我国《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专门增加了针对数据犯罪的条款,附属刑法规制模式清晰可见。然而,上述规定过于笼统且狭窄,不具备整体性和普遍适用性。当前,我国现行刑法典中的罪名无法准确适用于非法数据跨境传输行为,因应技术发展以及国家利益在数据上延伸的现实情况,刑法典规制范式应该确立。增设非法数据跨境传输罪势在必行,该罪名的增设有助于有针对性地打击非法数据跨境传输行为,维护国家的数据管理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刑法典规制模式可以有效克服附属刑法规制模式的不足,在立法目标、规制范围和规制模式等方面均有突破。同时,条文的明确性和协调性也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法益保护主义和刑法结构的调整趋势。
关键词:
数据;数据主权;数据跨境传输;非法数据跨境传输罪
求 是 学 刊
“一分为二”方法视域下虚拟财产保护的体系性思考——以盗取虚拟财产定性为切入点
李巨洋,蔡道通
受之前虚拟财产与数据“合二为一”的观点影响,非法获取数据罪论与盗窃罪论使得虚拟财产长时间内无法脱离数据属性的笼罩。数据与虚拟财产的关系问题,是虚拟财产犯罪必须直面的问题。信息是具有实质内容的数据,虚拟财产是一种信息类型。我国《刑法》对数据的保护,可分为数据本身的保护和信息的保护,前者通过非法获取数据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保护数据安全法益,后者则根据不同信息类型,通过分则各罪实现对各权利类型的保护。只有以“一分为二”方法为指导,在事实与规范两个范畴上,区分数据与信息、数据保护与信息保护、信息类型与网络权利类型,才能形成对同样侵犯以数据为载体包括虚拟财产在内的网络权利客体的体系性解释框架。虚拟财产是基于运营商与用户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凭证,盗窃虚拟财产构成盗窃罪。
关键词:
虚拟财产;信息保护;数据保护;体系解释
求 是 学 刊
论数字时代的刑事抽样取证
郑飞
近年来,抽样取证方法逐渐从行政程序和行政诉讼领域扩展至刑事诉讼领域,尤其是数字时代海量电子数据的出现,导致刑事诉讼中大量使用抽样取证方法来认定案件事实。刑事抽样取证证据运用在性质上具有二重属性:首先,在法定的入罪门槛和法定的加重处罚门槛上,因为底线证明的要求,它不能作为一种新的证明方法而存在,除非刑事法律有特别规定,而这种特别规定的性质应该是一种可反驳的推定;其次,在跨过了法定的入罪门槛和法定的加重处罚门槛后,抽样取证证据运用作为一种新的证明方法而存在,刑事法律不应该作出特别限制。为了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的多元事实认定需求,应制定单独的司法解释,构建体系化的刑事抽样取证规则,对抽样取证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抽样方法、具体程序和程序衔接等进行详细规定,以规范地指导司法实践。
关键词:
数字时代;抽样取证;证明方法;推定
求 是 学 刊
让现实体验插上神话的翅膀——莫言《罪过》的魔幻叙事及其与鲁迅文学的互文性分析
王学谦
《罪过》具有莫言文学的风格,也是中国当代小说的杰作。它有莫言小说魔幻叙事的基本特点,也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莫言先锋探索的文学精神。作为一篇先锋小说,在文体方面,《罪过》既有寓言性、象征性,也具有写实性。它以儿童视角将现实的乡村体验转换成神话故事,使小说和世界都生起一种神秘的烟雾,从而打破了以往机械写实的狭窄套路,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虽然以动荡年代为背景,作品却没有进行政治学思考,而是“向内”审视,聚焦于人性,在人性的黑洞里掘进、摸索。这种对人性的审视,又与鲁迅的文学存在着互文性。鲁迅笔下的“看客”“恶童”以及“人生如戏”的悲凉感也在《罪过》中出现。
关键词:
莫言;魔幻叙事;鲁迅;互文性
求 是 学 刊
钱谦益论诗诗对杜甫《戏为六绝句》的承传与新变
高明祥
钱谦益所作论诗诗《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在承传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基础上又产生新变。钱氏继承了杜甫尊重前贤、别裁伪体的思想,以批评当时的诗坛流弊。钱诗延续了《戏为六绝句》“戏题”的自况心怀,但也增添了走出“嗤点前贤”的矛盾、消解讽刺的紧张等意味。钱诗与《戏为六绝句》都是以近代视野和当世视野为论述重点,但不同于杜甫对时人的包容态度,钱谦益以自己的诗学为标准,将时人划分了阵营。《戏为六绝句》论述的内容可能不仅仅限于诗歌,这种现象在钱谦益论诗诗中更是蔚为大观,他论述了文学家、批评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女性群体,且对后世论诗诗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钱谦益;论诗诗;杜甫;《戏为六绝句》
求 是 学 刊
“矫变”的智者与“阔壮”的心性:
论郑珍对杜甫的新阐释
周芳
与既往批评者着意于杜甫“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之旨不同,郑珍从乱世保身的历史情境以及人性的、世俗的角度解读杜甫,发掘出杜甫“神龙矫变”“穷余阔壮”的一面。由于“矫变”“阔壮”与诗圣形象存在一定的偏离,长期以来并未得到研究者正视。郑珍首次还原了杜甫善机变、阔壮的本性,使宋代以来日趋固化的杜甫形象得到丰富和补充,是杜诗学史上的一次异动。郑珍对杜甫的新阐释是两人心性和生命情境共振的结果,对现当代的杜甫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关键词:
郑珍;杜甫;人性;矫变;阔壮
求 是 学 刊
试论通史与普世史的区别——以王夫之和鲍修哀的史学著作为对象
刘骏勃
鲍修哀是17世纪法国重要的神学家、史学家,discourse on universal history是他在历史学方面的代表著作。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不少译著和研究论著都将鲍修哀这部书的书名译作《通史论》或《世界通史》等,这是不太合适的。刘家和曾指出,中西之间有着重通史与重普世史的特点之不同。普世史固然必须以时间为经,但其重点却在共时性的普世的空间之纬;通史固然必须以空间为纬,但其重点却在历时性的时间之经。也就是说,西方思想中的universal history(普世史或普遍史)与中国的“通史”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中国的“通史”思想其核心在于“穷变通久”,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以王夫之为例,其史学著作虽属史论体,但特别注重对古今之变以及历史变化的辩证发展和深层原因的揭示,尤其是对变与常关系的深刻把握,使其成为继司马迁以来中国史学“通史精神”的又一典型代表。作为与王夫之大体同时的鲍修哀,他的史学著作虽然在内容上涵盖古今广泛的时间,但指导思想却是基督教普世史的神学观念,把历史变化归于神意,未能体现出“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这是中西传统历史观念中的重要区别。
关键词:
通史;普世史;王夫之;鲍修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