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杰-人生就是搏尊龙

发布者:上海司法研究所发布时间:2022-10-25浏览次数:470

陈洪杰(1979-  ),男,浙江温岭人,厦门大学法学博士。


主要工作经历:曾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上海师范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南京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司法研究所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宪法与司法制度、诉讼法学、法社会学。

主要研究旨趣:追溯体制和权力的精神史。

电子邮件:

 

教育背景

19989月-20027    宁波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

20039月-20067    厦门大学法学院获诉讼法学硕士学位

20069月-20097    厦门大学法学院获民商法学博士学位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成员2015-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2018-

上海市法学会司法学研究会理事2016-

上海市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会理事2019-

 

著作

《因法之名:司法的程序沟通原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学术论文

2022

《司法认同的期望象征——反思“无偏倚性”程序策略》,《中外法学》2022年第3期;

《司法的象征生产与认同想象》,《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

2021

《司法决策中的“父爱主义”管制逻辑》,《交大法学》2021年第1期;

《司法决策如何进行后果考量》,《财经法学》2021年第2期;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法理意蕴初探》,《司法智库》2021年第2期;

《司法公正的象征建构:在认知与规范之间》,《学术月刊》2021年第6期;

《“以暴制暴”的罪与罚——正当防卫的“规范”幻象与法社会学反思》,《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2020

《政法”传统的组织生成及转型——基于“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叙事》,《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20年第1期;

《国家公共政策的“私人执行”:草根动员与公民诉讼》,《师大法学》2020年第1期;

论公正司法的治理逻辑与信任机制》,《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20年第2期;

《“事后”防卫行为的入罪与出罪——基于法社会学视角的分析》,《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0年第4期;

《从技术智慧到交往理性:“智慧法院”的主体哲学反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2019

《法治如何实践——关于“法律人之治”的法哲学追问》,《现代法治研究》2019年第3期;

《法律国家主义的困境:一个关于“秋菊/李雪莲”的知识隐喻》,《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法律何以自治:“规则之治”的系统论阐释》,《人大法律评论》2019年第2期。

2018

ipo核准制与注册制:一个经济社会学视角》,《财经法学》2018年第1期;

《“王在法下”与现代法治:一个政治功能主义的理解》,《法理学与部门法哲学》2018

2017

《法律如何治理:后形而上法哲学反思》,《法制与社会发展》2017年第4期;

《转型社会的司法功能建构:从卡理斯玛权威到法理型权威》,《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cssci核心)(法学类clsci来源期刊)。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0《法理学、法史法学》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16

《司法如何民主:人民司法的历史阐释与反思》,《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5期;

《论自贸区的司法功能定位及政治远景》,《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6

2015

1.《人民如何司法:人民司法的政治哲学反思》,《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cssci核心)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1《宪法学、行政法学》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2.《运动式治理中的法院功能嬗变》(下),《交大法学》2015年第1期;

3.《论“民意审判”与司法的主体性危机》,《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15年;

4.《美国的宪法治理及其政治理解——读<司法至上的政治基础>》,《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5年;

5.《民意如何审判:一个方法论上的追问》,《法律科学》2015年第6期。

2014

1.《人民司法的历史面相——陕甘宁边区司法传统及其意义符号生产之“祛魅”》,《清华法学》2014年第1期;

2.《从“群众参与”到“公民参与”:司法公共性的未来》,《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1期;

3.《死刑和解的“义利之辨”》,《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第1期(创刊号)。

4.《现代性视野下司法的信任危机及其应对》,《法商研究》2014年第4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d415《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5.《运动式治理中的法院功能嬗变》(上),《交大法学》2014年第4期。

2013

1.《共识难题:法律商谈的经验之维》,《交大法学》2013年第3期。

2012

1.《论法律解释学视角内外的确定性命题》,《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

2.《次优方案:命案赔偿“空判”危机之对策分析》,《清华法律评论》2012年第6卷第1辑。

2011

1.《从程序正义到摆平“正义”:法官的多重角色分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年第2期。

2010

1.《超越零和博弈:职业法官与平民陪审员之对话何以必要及可能》,《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8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论法律续造的方法》,《法律科学》2010年第6期。

2009

 1.《欧盟关于民商事调解的200852ec指令述评》,《法学评论》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

 2.《方向性错误:司法改革的围城之惑》,《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2008

 1.《美国民事既判力之争点排除效规则述评》,《阴山学刊》2008年第1期。

 2.《新民事诉讼法中的“新的证据”应作如何理解——兼与张卫平教授商榷》,《学术界》,2008年第3期。

 3.《论群体诉讼在环境公害领域的应用》,《集美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美国民事既判力对当事人的效力规则评述》,《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5.《外国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问题初探——以英国法为中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

 6.《关于判决既判力先决要件的比较研究》,《学术界》,2008年第6期。

2007

 1.《破产程序与执行程序的冲突及其协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cssci核心)

 2.《美国民事既判力之诉求排除效规则述评》,《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获奖情况

1.     1.《论自贸区的司法功能定位及其政治远景》,中国法学会第十一届长三角法学论坛一等奖(20149月)。

 


网站地图